
2025 年,欧洲大陆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从北海沿岸的海上风电集群到阿尔卑斯山麓的光伏电站,从莱茵河畔的氢能港口到巴黎盆地的智能电网,中国新能源企业正以技术输出、产能合作和标准共建三重路径,深度融入欧洲绿色转型进程,成为其实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 42.5% 目标的关键合作伙伴。
在慕尼黑举行的欧洲智慧能源展上,中国企业的创新成果成为全场焦点。华为数字能源推出的全场景构网型储能系统,可在 SCR(短路容量比)低至 1.0 的弱电网环境下稳定运行,这一技术直接回应了欧洲大停电事件后对电网稳定性的迫切需求。隆基绿能的 Hi-MO 9 升级版光伏组件以 24.8% 的转化效率和 670W 超高功率,为欧洲大型地面电站降低度电成本提供了关键支撑,其氢能 3000Nm³/h 电解槽更斩获 “全球杰出项目” 大奖,成为欧洲绿氢项目的核心设备供应商。
这种技术协同正在重塑欧洲能源格局。中车株洲所发布的 6.X MWh 储能系统,单舱容量突破 6MWh,功耗较传统方案降低 20%,已被纳入德国 E.ON 能源集团的电网调峰项目。海博思创基于 AI 的储能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 200 余个电站案例形成的智能决策中枢,将欧洲工商业储能项目的运维效率提升 30% 以上。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欧洲本土产业链的短板,更推动其能源系统向智能化、柔性化升级。
面对欧盟《净零工业法案》设定的 “本土制造 40%” 硬性指标,中国企业正通过投资建厂和合资合作构建本地化产能网络。远景动力法国杜埃超级工厂的投产堪称典范:这座年产能 10GWh 的电池工厂,不仅为雷诺 R5 车型提供动力电池,更带动当地传统矿区实现从 “黑煤” 到 “绿电” 的产业转型,被法国总统马克龙誉为 “改变一个地区,影响一代人” 的里程碑。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的建设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 这座规划产能 100GWh 的基地,将采用 100% 绿电生产,直接服务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的电动化转型。
在氢能领域,中国企业的本地化进程同样迅速。雄韬股份与德国工业服务商签署的 63kW 燃料电池模块协议,标志着中国氢能技术正式进入欧洲商用市场。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雄韬团队仅用 70 天便完成从技术方案到 CE 认证的全流程,产品通过德国汽车工程师协会(VDA)严苛测试,为慕尼黑公交集团的氢能巴士项目提供核心动力。
中国企业正从单纯的设备出口转向参与欧洲标准体系构建。在欧盟最新发布的可再生能源招标规则中,华为、隆基等企业参与制定的 “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 标准被纳入强制性预审条件。这种角色转变在绿氢领域尤为显著:隆基氢能与挪威客户合作的北欧首个万吨级绿氢项目,其电解槽系统不仅满足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的严苛要求,更推动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将 “电解槽能效分级” 纳入新制定的《绿氢生产技术规范》。
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车企正通过本地化生产重塑竞争格局。比亚迪匈牙利工厂的建设,不仅实现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本土化供应,更联合匈牙利国家电力公司(MVM)开发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欧盟充电标准与中国 GB/T 体系的兼容。这种深度融合使中国企业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实施后,仍能保持竞争力 —— 搭载远景动力电池的雷诺 5 E-Tech 车型,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欧盟 2025 年 93.6g/km 标准低 18%,成为欧洲 B 级电动车市场销冠。
尽管面临欧盟《净零工业法案》的供应链限制和电动汽车反补贴税等挑战,中国企业正通过 “技术 + 资本 + 本地化” 的三维策略破局。楚能新能源与英国 Immersa 签署的 2.5GWh 储能协议,创造性地采用 “组件欧洲组装 + 核心电芯中国供应” 模式,既满足欧盟对光伏组件本地化率的要求,又保留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这种模式已被克罗地亚科尔拉特光伏项目、罗马尼亚克勒拉希光伏产业园等项目复制,形成中欧产业链协同的新范式。
行业观察家指出,这种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新的产业生态。当华为数字能源的智能组串式储能系统与德国西门子的能源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当隆基的光伏组件与荷兰 Eneco 的智能微电网完成系统集成,中欧企业正共同定义下一代能源系统的技术标准。正如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欧洲环境政策研究所(IEEP)联合发布的报告所言:“中欧绿色合作已从单纯的技术交易升级为系统协同,这种‘中国技术 + 欧洲场景’的组合,正在改写全球能源转型的游戏规则。”
随着中欧双方宣布将于 7 月底举行高级别环境对话,绿色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将进一步拓展。在氢能领域,中集安瑞科与德国林德集团合作的莱茵河氢能运输走廊项目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在智能电网领域,国家电网与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联合开发的跨境虚拟电厂平台,计划 2026 年实现中欧电网的柔性互联。这些项目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更将成为中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
正如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中欧气候合作报告发布会上强调的:“中欧绿色合作的价值,在于为全球提供一种‘技术共享、利益共担、标准共建’的转型范式。” 当挪威峡湾的氢能船舶搭载中国燃料电池破浪前行,当法国北部的电池工厂用中国技术生产 “零碳电池”,这场由中国企业深度参与的欧洲绿色革命,正在书写全球能源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