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 “烤” 验,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 40℃,用电负荷屡创新高。面对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供需压力,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电力部门通过 “源网荷储” 协同发力,从发电保障、电网调度、设备运维、需求响应等多维度打出保供 “组合拳”,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一、发电端:多能互补保 “口粮”,筑牢电力供应根基
高温天气下,空调负荷占居民用电比重超 60%,全国日用电负荷多次刷新纪录(2025 年 7 月 10 日全国最大用电负荷达 13.8 亿千瓦,同比增长 8.3%)。电力部门通过优化电源结构、提升发电能力,确保 “发得出、供得上”。
1. 火电稳基荷,灵活调峰补缺口
针对高温导致的用电尖峰,火电作为 “压舱石” 快速响应: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等企业启动 30 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 “应发尽发” 机制,全国火电日均发电量同比提升 12%,煤电利用小时数达 5800 小时 / 年(同比增加 300 小时)。同时,加强煤炭保供协同,环渤海港口存煤保持在 3000 万吨以上,火电企业存煤可用天数稳定在 20 天以上,避免 “缺煤停机”。
2. 水电挖潜 + 新能源发力,清洁电力补增量
在来水偏枯地区(如长江中下游),水电企业通过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提升出力,三峡电站日均发电 1.2 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增加 8%;在来水充足的西南地区,溪洛渡、向家坝等电站满发运行,单日最大发电量超 2 亿千瓦时。
新能源方面,光伏电站在高温晴天下出力强劲,青海、甘肃等地光伏日发电量同比增长 25%,结合电化学储能(全国调峰储能装机达 5200 万千瓦)实现 “午间大发、晚间调峰”,单日消纳新能源电量超 10 亿千瓦时。
3. 储能与备用电源 “双保险”
抽水蓄能电站发挥 “超级充电宝” 作用,广东清远、安徽绩溪等抽蓄电站启动 “夜间蓄水、白天发电” 模式,单日调峰能力达 800 万千瓦时;2000 余座用户侧储能电站(如数据中心、工业园区)参与电网调峰,在负荷高峰时段释放电量约 1.2 亿千瓦时 / 日,缓解电网压力。此外,2000 多台应急发电机部署在医院、地铁等重要场所,确保极端情况下的电力供应。
二、电网端:智能巡检保畅通,跨区调度削峰谷
高温天气下,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易因过载或高温出现故障。电力部门通过 “科技 + 人力” 强化运维,并发挥跨区电网的资源配置作用。
1. 立体巡检防故障
智能监测:在长三角、珠三角等负荷密集区,部署 5000 余架无人机、2000 套红外测温装置,对输电线路、变电站进行实时巡检,及时发现导线接头过热、绝缘子老化等隐患(今夏已排查隐患 1.2 万处,同比下降 30%)。
负荷调控:对重载线路实施 “动态增容”,通过监测导线温度和风速,临时提升输送容量(如某 500 千伏线路短时输送功率从 100 万千瓦提升至 120 万千瓦),避免线路跳闸。
2. 跨区联网 “送清凉”
依托 “西电东送”“北电南供” 通道,加大清洁能源外送力度:
西北电网通过 ±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如青豫直流、灵绍直流)向华东、华中地区日送电量超 4.5 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光伏占比达 40%;
华北电网通过 500 千伏跨区线路向京津冀地区增供电量 200 万千瓦时 / 日,缓解当地空调负荷压力。
目前,全国跨区输电能力已达 2.5 亿千瓦,较去年提升 15%,为区域电力余缺互济提供支撑。
三、需求端:错峰有序优配置,政企协同降压力
在保障居民、医院、地铁等重要用户用电的前提下,电力部门引导工业用户错峰用电,通过市场化手段平衡供需。
1. 有序用电精准施策
对高耗能企业(如钢铁、化工)实施 “高峰让电”,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引导企业在 10:00-16:00(用电尖峰时段)降低负荷,转移至夜间生产,今夏已累计转移负荷 800 万千瓦。
对中小企业推行 “需求响应” 机制,用户通过 APP 申报可削减负荷,电网给予 0.5-1 元 / 千瓦时的补贴,长三角地区已有 2.3 万家企业参与,单次响应可削减负荷 300 万千瓦。
2. 居民用电优先保障
建立 “保民生” 清单,将居民小区、学校、养老院等纳入一级保供,确保供电可靠性(居民供电可靠率达 99.98%,故障恢复时间缩短至 45 分钟以内)。
推广智能电表 “预购电提醒” 功能,通过短信、APP 推送余额预警,避免高温天因欠费停电。
3. 政企联动备应急
联合气象部门建立 “高温 – 负荷” 预测模型,提前 3 天预测区域用电峰值,准确率达 95% 以上,为保供预案提供依据。同时,组建 2.1 万支应急抢修队伍,配备发电车、应急电源车 1200 余辆,确保故障发生后 “30 分钟响应、2 小时抢修”(今夏已完成应急抢修 5.8 万次,平均恢复时间 28 分钟)。
四、长效举措:超前布局强根基,提升保供韧性
为应对未来极端天气常态化,电力部门正加快电网升级和电源结构优化:
电源建设:今年新增发电装机 8000 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占比超 60%,抽水蓄能新增投产 200 万千瓦;
电网升级:在负荷密集区新建 500 千伏变电站 20 座,改造老旧线路 3000 公里,提升局部电网承载能力;
技术储备:试点 “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等资源,形成 100 万千瓦可调负荷,参与电网调峰。
结语
面对高温 “烤” 验,电力部门通过 “发、输、配、用” 全链条协同,既保障了居民生活用电的稳定,也兼顾了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从短期的应急保供到长期的结构优化,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电力系统的韧性,更为应对极端天气下的能源安全积累了经验。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和智能电网技术的成熟,未来电力保供
将更加高效、低碳,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