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下旬,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子公司与西班牙 Técnicas Reunidas 公司正式签署沙特延布绿氢项目设计合同。该项目规划年产 40 万吨绿氢及配套绿氨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氢综合利用项目之一,标志着中国能源企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布局中迈出关键一步。
据介绍,沙特延布绿氢项目将打造 “风光发电 + 电解水制氢 + 绿氨转化” 的全链条体系,包含 4.2GW 电解水制氢装置、8000 吨 / 天合成氨生产线,以及配套海水淡化厂和专用码头。其中,40 万吨 / 年绿氢产能占当前全球绿氢年产能的 10% 以上,配套的绿氨设施将破解绿氢长距离储运难题,为氢能国际化贸易提供重要技术验证。 技术架构看,项目或采用 “碱性电解(ALK)+ 质子交换膜(PEM)” 混合电解路线,既依托 ALK 技术的成熟性控制成本,又通过 PEM 技术适应风光电力波动,提升系统灵活性。前端工程设计(FEED)周期为 10 个月,完成后联合体将推进 EPC 总承包投标,预计项目总投资达数十亿美元。 此次合作是中沙能源合作的 “升级版”。沙特将绿氢作为 “2030 愿景” 核心产业,计划通过该项目满足国内化工、炼钢脱碳需求,并向亚欧出口绿氨;中石化则借此输出绿氢工程技术经验 —— 其在新疆库车等国内项目的成熟模式,将与沙特风光资源优势结合,探索 “中国技术 + 中东资源” 的全球化合作范式。 行业分析指出,该项目的落地将加速全球绿氢成本下降。4.2GW 规模化电解装置有望推动绿氢成本降至 1.5 美元 / 公斤以下,逼近灰氢经济性临界点,为化工、钢铁等行业大规模脱碳提供可行性。同时,项目配套的绿氨储运体系将助力建立全球氢能贸易标准,推动绿氨成为跨洲氢能运输的核心载体。 目前,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后续电解槽技术选型、风光储能配置等细节将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业内预计,项目若顺利推进,将带动中国电解槽、储能设备等氢能装备出口,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