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承压,纽约 WTI 原油期货价格从月初的 73 美元 / 桶跌至 7 月 10 日的 66.57 美元 / 桶,跌幅达 8.8%;布伦特原油期货同期下跌 7.9% 至 68.64 美元 / 桶。这一波动与美国关税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密切相关,叠加 OPEC + 超预期增产和全球经济放缓担忧,共同构成油价下行的三重压力。

美国特朗普政府自 2025 年 4 月实施的 “对等关税” 政策已成为市场最大变量。该政策对未达成协议的国家征收 10% 基准关税,并对汽车、钢铁等关键领域加征 25% 专项关税。尽管 7 月 7 日宣布将部分国家的关税暂缓期延长至 8 月 1 日,但谈判进展不一:
盟友博弈:欧盟因钢铝关税和汽车贸易争端与美国陷入僵局,若 8 月 1 日前未达成协议,欧盟对美出口的 1200 亿欧元商品将面临 50% 惩罚性关税。日本则因汽车关税问题谈判破裂,可能被迫接受 35% 的进口税率。
能源贸易冲击:加拿大作为美国最大原油进口来源国(占比 48%),因芬太尼问题和贸易争端面临 35% 全面关税威胁,这可能导致美国中西部炼油厂被迫转向成本更高的中东原油。若加征关税,美国进口原油成本将增加约 8 美元 / 桶,进一步挤压炼厂利润。
市场预期恶化:高盛测算,美国实际关税率已从 3% 升至 13%,若全面实施计划中的 17% 税率,全球贸易量可能下降 1.5%,拖累原油需求增长 0.3 个百分点。
在关税政策扰动的同时,OPEC + 正以超预期速度扩大供应。7 月 5 日,沙特、俄罗斯等八国宣布 8 月日均增产 54.8 万桶,较市场预期高出 30%,这是继 4 月以来的第四次增产,累计增产规模达 191.8 万桶 / 日,距离全面退出 220 万桶 / 日减产协议仅剩 28 万桶。此举背后有多重考量:
市场份额争夺:非 OPEC + 产油国(如美国、巴西)2025 年原油产量预计增长 120 万桶 / 日,OPEC + 通过降价策略试图夺回被页岩油侵蚀的市场份额。沙特阿美已将 8 月销往亚洲的轻质原油官价下调至贴水 2.3 美元 / 桶,创三年新低。
内部纪律重建: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等国长期超产,OPEC + 通过集体增产削弱其 “搭便车” 空间。以伊拉克为例,其 6 月实际产量较配额高出 45 万桶 / 日,此次增产计划将迫使其减产补偿。
地缘风险溢价消退:以伊冲突停火后,中东紧张局势缓和,原油运输风险溢价从 6 月的 5 美元 / 桶回落至 1 美元 / 桶以下。
全球原油需求正面临结构性和周期性的双重压力:
- 短期疲软:IEA 最新报告将 2025 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至 73 万桶 / 日,较年初预测减少 30 万桶,主要因美国关税引发的贸易紧张和中国炼厂检修季到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6 月美国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 3.2%,至 1600 万桶 / 日。
- 长期转型:绿氢技术突破正在重塑能源格局。沙特 NEOM 新城的 120 万吨 / 年绿氢项目已实现 1.8 美元 / 公斤的制氢成本,接近灰氢水平,预计 2030 年可替代中东地区 5% 的原油需求。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也提出,2035 年工业用氢将达 5800 万吨,相当于替代 1.2 亿吨原油。
面对复杂形势,国际投行普遍下调油价预期:
- 高盛:将 2025 年底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测从 75 美元 / 桶下调至 59 美元 / 桶,预计四季度供需缺口达 150 万桶 / 日。
- IEA:警告若 OPEC + 继续增产,2025 年全球原油库存可能增加 70 万桶 / 日,创 2020 年以来最高水平。
- 地缘变量:若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制裁加码(目前允许其出口 166 万桶 / 日),可能抵消部分供应过剩,但当前谈判进展缓慢,市场对此定价不足。
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正通过多元化策略应对冲击:
- 进口结构优化:1-6 月自俄罗斯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 18% 至 860 万桶 / 日,占进口总量的 29%,超过沙特成为第一大来源国。
- 战略储备扩容: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计划 2025 年新增储备库容 2000 万立方米,重点布局沿海 LNG 接收站配套油库。
- 氢能替代加速:中集安瑞科与江苏中纯签署的氢能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新疆建设万吨级绿氢项目,可替代 10 万吨 / 年柴油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