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中集安瑞科能源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与江苏中纯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南通正式签署氢能业务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绿氢制备、储运及终端应用展开深度合作,计划于 2025 年下半年在新疆落地首个共建绿氢项目,并同步推进内蒙古项目筹备,共同打造氢能产业标杆工程,为国家 “双碳” 目标注入强劲动力。
一、技术协同:液驱压缩机与制氢设备的强强联合
此次合作聚焦液驱氢能压缩机在绿氢及氢交通领域的优势。中集安瑞科上海自主研发的 HB 系列液驱氢气增压器,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寿命长等特点,其核心产品 HC 系列橇装氢气压缩机已在工业副产氢、氢交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江苏中纯则深耕水电解制氢设备研发,拥有从核心技术到整机系统的全链条能力,尤其在绿电绿氢应用、长距离输氢管道等场景开发上积累深厚。
双方将联合开发高压、低能耗定制化液驱压缩机,提升系统能效与可靠性。例如,中集安瑞科上海的液驱压缩机可将氢气压力提升至 70MPa,满足加氢站及工业用氢需求;江苏中纯的电解槽技术则可实现高效绿氢制备,两者结合将打通 “制储加用” 全产业链。
二、项目落地:新疆、内蒙古绿氢示范工程启动
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开发新疆、内蒙古等风光资源富集区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新疆项目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开工,将采用 “绿电 + 电解槽 + 液驱压缩机” 模式,年产绿氢规模预计达万吨级,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数十万吨。内蒙古项目则将探索 “风光储 + 氢” 一体化模式,结合当地煤化工产业需求,推动绿氢在合成氨、冶金等领域的替代应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前已出台政策,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绿氢项目,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新能源规模支持。内蒙古则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安全管理办法》,明确绿氢项目无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为项目落地扫清政策障碍。
三、产业布局:构建氢能全链条生态
除技术合作外,双方还将在以下领域展开协同:
- 场景拓展:探索液驱压缩机在 “制储加用” 一体化氢能交通示范中的应用,推动氢燃料电池重卡在物流、公共交通领域的规模化运营。例如,中集安瑞科上海的压缩机技术可支持加氢站快速充装,江苏中纯则负责终端场景对接,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 标准共建:建立专项工作组,协同申报国家级氢能示范项目及产业课题,参与制定绿氢、管输氢站等领域的技术标准,提升中国在氢能产业链的话语权。
- 国际合作:依托中集安瑞科的全球布局,将合作模式复制到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例如,中集安瑞科上海与 Hexagon Purus 合资生产的 4 型储氢瓶已进入欧洲市场,未来可结合江苏中纯的制氢技术,输出 “中国氢能解决方案”。
四、战略意义:政策支持与行业趋势的双重驱动
此次合作契合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指出,中国已突破质子交换膜电解槽、液氢储运等关键技术,绿氢成本持续下降,正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政策创新(如化工园区外制氢、简化审批流程)则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实践空间。
行业专家认为,中集安瑞科与江苏中纯的合作将加速氢能产业链整合。例如,中集安瑞科在储运装备领域的积累,可弥补江苏中纯在终端应用环节的短板;江苏中纯的制氢技术则能为中集安瑞科的压缩机提供稳定氢源,形成 “技术互补、场景闭环” 的生态体系。
五、未来展望:从示范到规模化的跨越
双方计划在 2025-2026 年落地 2 个绿氢综合示范项目,并逐步将合作模式推广至全国。中集安瑞科上海总经理表示:“我们将以新疆、内蒙古项目为起点,推动液驱压缩机在绿氢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目标在 2030 年前实现绿氢储运成本降低 50%。” 江苏中纯董事长则透露,公司正联合科研机构开发下一代高效电解槽,计划将制氢效率提升至 85% 以上。
随着全球氢能市场规模预计 2050 年达 1.4 万亿美元,此次合作不仅是企业间的技术协同,更是中国氢能产业从 “装备制造” 向 “系统集成” 升级的重要标志。正如国家能源局报告所言,中国氢能产业正站在 “技术突破” 与 “全球布局” 的历史交汇点,而中集安瑞科与江苏中纯的合作,或将成为这一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