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奥伦堡氦气厂遇袭

俄罗斯奥伦堡氦气厂遇袭

俄罗斯奥伦堡氦气厂遇袭事件对中国氦气市场的影响已从供应链扰动升级为战略安全层面的挑战。结合最新数据与行业动态,此次事件将对中国产生以下多维冲击:

一、进口依赖度陡增下的供应缺口风险

根据用户提供的最新数据,2024 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氦气占比达 34%,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攀升至 43%,这一增速远超此前预期。这种结构性依赖的形成,主要源于俄罗斯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AGPP)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75%,其对华出口量在 2025 年 1-5 月同比激增 210%,占同期中国自俄进口总量的 70%。但奥伦堡工厂作为俄罗斯唯一火箭级氦气生产基地,其年产 500 万立方米氦气中约 30% 用于出口,其中中国占比约 15%。此次袭击导致该厂至少 3 个月内无法恢复生产,直接影响中国每年约 75 万立方米的高端氦气供应,相当于 2024 年中国半导体行业需求量的 8.4%。

 

更严峻的是,俄罗斯已将奥伦堡工厂产能优先保障国内军工需求。该厂生产的火箭级氦气(纯度≥99.999%)是洲际导弹燃料系统冷却的关键材料,袭击后俄罗斯国防部已要求工厂暂停所有出口订单,导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面临设备停工风险。这与 2022 年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半导体设备用氦气的情况形成叠加效应,可能迫使中国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二、产业链成本传导与价格波动

短期内,中国氦气市场将面临 “双重挤压”:

 

  1. 进口成本飙升: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氦气均价约为 75 美元 / 公斤,显著低于卡塔尔的 93 美元 / 公斤。转向卡塔尔采购将使 2025 年进口成本增加约 1.2 亿元(按年进口量 2300 万立方米测算)。若国际现货价格因事件上涨 20%,医疗领域液氦成本将从当前 1.8 元 / 立方米升至 2.16 元 / 立方米,全国三甲医院年均液氦支出将增加 3.6 亿元。
  2. 国产替代阵痛:尽管珠海森铂公司已实现 99.9998% 高纯氦气量产,但 2025 年国产高端氦气产能仅 120 万立方米,缺口部分需依赖进口。半导体企业若被迫使用国产替代产品,可能导致芯片良率下降 0.5-1 个百分点,对应年损失超 50 亿元。

 

区域性市场分化加剧:江苏、广东等电子制造密集区因依赖俄罗斯进口,氦气价格已出现异动 ——8 月 13 日江苏管束氦气报价升至 105 元 / 立方米,较事件前上涨 16.7%,而四川等本土产能集中地区价格保持稳定。

三、战略行业的 “卡脖子” 风险升级

  1. 半导体制造:中国半导体用超高纯氦气(纯度≥99.9999%)仍有 60% 依赖进口,其中 30% 来自俄罗斯。奥伦堡工厂停产可能导致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企业的光刻机维护周期延长,单台 EUV 光刻机停机一天的损失约 2000 万元。更严重的是,美国空气产品公司(AP)已暂停向中国部分企业提供配套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剧设备运行风险。
  2. 医疗影像:全国 80% 的 3.0T 以上高端 MRI 设备使用俄罗斯液氦,事件导致上海联影等企业的设备交付周期从 6 个月延长至 9 个月。部分医院被迫启用氦气回收系统,虽使回收率从 65% 提升至 78%,但单次检查成本仍增加 120 元。
  3. 航天领域: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每发射一次需消耗液氦约 80 立方米,其中 30% 来自奥伦堡工厂。短期内转向国内供应商(如中船 718 所)将增加 20% 的采购成本,而中长期可能通过甘肃庆阳 “常温膜分离法提氦” 技术实现自主供应。

四、供应链重构与战略应对

  1. 进口多元化加速:中国正与卡塔尔协商将 2025 年进口量从 53% 提升至 65%,并计划在 2026 年前与阿尔及利亚签署年进口 300 万立方米的协议。同时,通过 “一带一路” 参股坦桑尼亚 HeliumOne 项目,目标 2027 年实现年进口 200 万立方米。
  2. 本土产能攻坚:内蒙古鄂尔多斯新增 480 万立方米产能将于 2025 年底投产,届时该地区氦气供应量将占全国 45%。四川威远气田采用 “天然气提氦 + 膜分离” 技术,预计 2026 年实现年产能 1000 万立方米,可满足全国 30% 的需求。
  3. 储备体系建设:国家已启动氦气战略储备计划,目标在 2027 年前建成覆盖 3 个月需求量的储备库,首期 50 万立方米储备将于 2025 年底在陕西榆林投用。同时,要求半导体企业建立不低于 20 天用量的商业储备,医疗领域储备标准从 15 天提升至 30 天。

五、长期战略博弈的深层影响

此次事件暴露了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 “非对称脆弱性”:尽管 2025 年国产氦气产能达 1765 万立方米,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而俄罗斯正通过能源合作强化对华氦气供应的 “绑定效应”。未来需警惕以下趋势:

 

  1. 技术封锁升级:美国可能以 “国家安全” 为由,将中国氦气提纯设备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目前国产设备纯度最高达 99.9995%,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
  2. 地缘政治溢价:乌克兰可能持续袭击俄罗斯能源设施,迫使中国在 “稳定供应” 与 “地缘中立” 间权衡。2025 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氦气均价较卡塔尔低 19.4%,这种价格优势可能随地缘风险上升而消失。
  3. 替代技术竞争:日本川崎重工的液氢储罐技术已实现 – 253℃稳定维持,若 2030 年前商业化,可能替代 15% 的焊接领域氦气需求,进一步挤压中国国产替代空间。

结论

奥伦堡事件标志着中国氦气市场已进入 “高风险运营” 阶段。短期需通过进口多元化和储备调节对冲供应波动,中长期则需依托本土产能突破与技术创新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应对西方技术封锁、推动替代技术研发,将成为考验中国战略智慧的关键。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邓朗妮所言,”夯实大国储备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已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紧迫任务。未来 3-5 年,中国氦气产业的转型成效,将直接影响半导体、航天等战略领域的发展进程。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安全标准工业气体市场分析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塔 501 平台在大塔场气田致密气开发中创下新纪录

2025-8-13 17:58:26

安全标准

2025 年山东省二氧化碳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供需博弈主导 “先升后降” 格局

2025-8-15 17:34:3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